Saturday, July 10, 2010

琵琶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
民乐之王-琵琶~~~

琵琶



  摘 要: 通过对琵琶艺术的传入、发展以及琵琶乐曲的各种分类,阐述并探讨根据乐曲格和表现方法的特点所分成的文曲、武曲、文武曲。

  关键词: 琵琶;传入;发展;分类;艺术特点

  一、琵琶艺术的传入及发展

  琵琶有民乐之王的美称。以其优美的音色及丰富的演奏技巧始终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推崇,它是一种从西域传到中国的弹拨乐器,据说是在东汉时期引进 中国,早期的琵琶个子小,曲颈,用一个拨子弹奏,横抱,适合在马上弹奏,所谓“推手为批,引手为扒”所以名为批扒(琵琶)。在唐朝时,这种曲颈琵琶非常流 行,可以边舞边弹,敦煌壁画的反弹琵琶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 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 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了唐代琵琶精髓的演技。

  琵琶是我国民族器乐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也是唐代时期演奏艺术发展中的一个最具有改革创新的一种弹拨乐器。它巧妙地将传统直项琵琶与外来曲项琵 琶相结合,保留曲项琵琶梨形的形制特点和发音特点,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沿用直项琵琶用手指弹奏之方法,由横弹琵琶改成竖弹琵琶。唐代后期四个音 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 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六相二十四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 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还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

交响乐队合作。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 有了更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

  由于这些改革和大胆地吸收与合理的取舍,所以在琵琶演奏艺术上无论是音色还是表现力上都获得了新的飞跃和发展,使得琵琶的音域更加宽广,富有弹 性,音色更加优美动听!载入史册的琵琶演奏名家不计其数。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一文中所载琵琶演奏家段善本和康昆仑,一首新翻羽调绿腰,拨声如 雷,其妙绝入神。当时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还有曹善才、曹保、曹妙达、申旋等。清代至民国时期,著名的有杨廷果、华秋苹、鞠士林、汪昱庭等等。建国后的著名演 奏家就更数不胜举,他们都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特别是在琵琶演奏上立下汗马之功。最出名的琵琶有文曲《春江花月夜》和武曲《十面埋伏》。

  由于这些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 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的喜爱。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二、琵琶乐曲的分类与文曲、武曲、文武曲

  琵琶已有两千年的流传历史,在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的不断实践与改革中,音色铿锵美妙,富有金石之声。演奏指法丰富

繁多,表现力极强,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传统乐曲,反映着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是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

  传统琵琶曲中,按分类依据的不同,有多种分类,如:根据乐曲的速度特点而分为慢板乐曲、快板乐曲。根据乐曲的结构特点而分为琵琶小曲、琵琶套 曲,本文所指的文曲、武曲、文武曲,则是根据乐曲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特点的一种分类。在通常的分类中,一般分为文曲、武曲、大曲,大曲当与小曲相对应而 言,

乃是以乐曲规模、篇幅为依据的一种分类方法,与文曲、武曲并列,似乎不甚协调,因此,主张用文武曲代之,因为在大曲的含义之中,还包括这是属于兼具文 曲、武曲特点的意思,所以,在此称之为文武曲。在中国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武曲之由来似已相当久远。

  隋唐时期,琵琶盛行于宫廷、市井,无论是宫中行事,或者是民间习俗,都有琵琶相伴。此时,虽无文曲、武曲之正式称谓,但从诗人之吟咏,亦可体味各具文、武之不同格调。

  元代,出现了像《海青拿天鹅》这样的武曲,使诗人杨允孚深受感动,而留下了著名的赞叹诗句:“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明清以后,琵琶丰富多样演奏指法的出现,乐谱的刊行,艺术流派的形成,基本奠定了文曲、武曲两种不同特点的演奏基础。

  19世纪以后,南派琵琶在江浙一带兴起,逐渐形成了主要以地域为界定的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上海派等近代琵琶演奏流派。它们对文曲、武曲和文武曲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无锡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首推华秋苹(1784—1859),他和他的兄弟华映山、华子同等人,根据王君锡、陈牧夫的传谱,辑成《南北二派秘本琵 琶谱真传》三卷,其中集大曲6套,小曲62首。1818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印行出版的琵琶曲谱。无锡派琵琶艺术之所以对近代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 华秋苹的精湛技艺,他对推动整个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大贡献。在其传谱和传人的演绎中,体现了南北兼蓄、刚柔并举的特点。

  平湖派琵琶艺术以李氏一脉五代世传而闻名。李芳园(约1850—1901)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订出版《南北派

十三大套琵琶新谱》, 收录文曲6首:《平沙落雁》、《浔阳月夜》、《陈隋古音》、《塞上曲》、《青莲乐府》、《霓裳曲》;武曲5首:《满将军令》、《郁轮袍》、《淮阴平楚》、 《海青拿鹅》、《汉将军令》;大曲2首:《阳春古曲》、《普庵咒》。平湖派在弹奏文曲时,要求婉约轻扬,柔腕轻拨,如珠落玉盘般奏出舒展徐缓的旋律,并有 余音缭绕之感。武曲演奏则追求表现雄健豪宕势不可挡的气概,讲究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的处理。

  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始祖当推上海南汇的鞠士林。其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和程春塘等。人称“陈善武套,程善文套”。陈子敬之再传弟子沈浩初编著《养 正轩琵琶谱》,收录了《夕阳箫鼓》、《武林逸韵》、《月儿高》、《陈隋》等文曲4首,《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水军操

演》等 武曲5首,《普庵咒》、《阳春白雪》、《灯月交辉》等大曲3首。浦东派对文曲、武曲、大曲的区分比较严格。演奏文曲时,要求柔婉细腻;演奏武曲时,讲究气 势宏伟;演奏大曲则有强有弱,有刚有柔,文曲武曲的演奏手法兼而用之。崇明派琵琶艺术的代表人物有沈肇洲、刘天华、徐立荪等。上海汪昱庭派...琵琶艺术代表人物是汪昱庭,他所编著的《汪昱庭琵琶谱》,收录文曲《青莲乐府》、《塞上曲》、《月儿高》、《浔阳月夜》、《汉宫秋 月》、《平沙落雁》等,武曲《将军令》、《郁轮袍》、《淮阴平楚》等,大曲《阳春古曲》、《灯月交辉》、《普庵咒》等。汪氏一生追求音乐的普及、改造和改 良。他曾对《十

面埋伏》进行删节,使乐曲结构精练集中,音乐更富于层次感,因而成为今人普遍采用的演奏版本。《阳春古曲》原有十段,汪氏将它删去三段,在 结构上也做一些更动,人称汪本为《小阳春》,在音乐处理上将末段尾部旋律翻高,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使音乐跃人高潮。汪氏的这些加工,对文曲、武 曲、文武曲的艺术性提高起了促进作用...